2012年12月30日星期日

Useful command / sites

export LD_LIBRARY_PATH=/lib

ldd       #find dependencies

getlibs   #auto install missing libraries
https://launchpad.net/~jcollins/+archive/jaminppa/+build/1482994/+files/getlibs_2.06-0ubuntu1%7Eppa2_all.deb

du  #Size of a directory & Free disk space
source

ps -eO user -H

will show the process tree along with the process status (to determine if it is a zombie -Z- or an uninterruptable sleep -D-)

strace -p pid

pstree

xkill

要強制手動釋放或清除Linux中的Cache Memory可以使用下面的指令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https://code.google.com/p/nekodrive/    (Mount NFS on windows)

http://tldp.org/LDP/tlk/ipc/ipc.html    IPC

http://tw.myblog.yahoo.com/hughes-blog/article?mid=105   IPC - fork and shared memory

http://developer.android.com/tools/help/proguard.html    Android, prevent reverse engineering

Solve ^M problem
If you get a “dos2unix: not found” error on Ubuntu 10.04 Lucid Lynx, there is the solution:
Install a “tofrodos” package and add two symlinks
root@ramune:/usr/bin# ln -s fromdos dos2unix
root@ramune:/usr/bin# ln -s todos unix2dos

2012年12月18日星期二

sqlite multi index


SQLite prefers to use a multi-column index such as this:
CREATE INDEX pg1_ix_all ON pg1(a,b,c);
If the pg1_ix_all index is available for use when the SELECT statement above is prepared, SQLite will likely choose it over any of the single-column indexes because the multi-column index is able to make use of all 3 terms of the WHERE clause.
You can trick SQLite into using multiple indexes on the same table by rewriting the query. Instead of the SELECT statement shown above, if you rewrite it as this:
SELECT d FROM pg1 WHERE RowID IN (
    SELECT RowID FROM pg1 WHERE a=5
    INTERSECT
    SELECT RowID FROM pg1 WHERE b=11
    INTERSECT
    SELECT RowID FROM pg1 WHERE c=99
)
Then each of the individual SELECT statements will using a different single-column index and their results will be combined by the outer SELECT statement to give the correct result. The other SQL database engines like PostgreSQL that are able to make use of multiple indexes per table do so by treating the simpler SELECT statement shown first as if they where the more complicated SELECT statement shown here.


NFS ans Samba


Network File System (NFS)

NFS allows a system to share directories and files with others over a network. By using NFS, users and programs can access files on remote systems almost as if they were local files.
Some of the most notable benefits that NFS can provide are:
  • Local workstations use less disk space because commonly used data can be stored on a single machine and still remain accessible to others over the network.
  • There is no need for users to have separate home directories on every network machine. Home directories could be set up on the NFS server and made available throughout the network.
  • Storage devices such as floppy disks, CDROM drives, and USB Thumb drives can be used by other machines on the network. This may reduce the number of removable media drives throughout the network.

Installation

At a terminal prompt enter the following command to install the NFS Server:

sudo apt-get install nfs-kernel-server

Configuration

You can configure the directories to be exported by adding them to the /etc/exports file. For example:

/ubuntu  *(ro,sync,no_root_squash)
/home    *(rw,sync,no_root_squash)

You can replace * with one of the hostname formats. Make the hostname declaration as specific as possible so unwanted systems cannot access the NFS mount.
To start the NFS server, you can run the following command at a terminal prompt:

sudo /etc/init.d/nfs-kernel-server start

NFS Client Configuration

Use the mount command to mount a shared NFS directory from another machine, by typing a command line similar to the following at a terminal prompt:

sudo mount example.hostname.com:/ubuntu /local/ubuntu

[Warning]
The mount point directory /local/ubuntu must exist. There should be no files or subdirectories in the /local/ubuntu directory.
An alternate way to mount an NFS share from another machine is to add a line to the /etc/fstab file. The line must state the hostname of the NFS server, the directory on the server being exported, and the directory on the local machine where the NFS share is to be mounted.
The general syntax for the line in /etc/fstab file is as follows:

example.hostname.com:/ubuntu /local/ubuntu nfs rsize=8192,wsize=8192,timeo=14,intr

If you have trouble mounting an NFS share, make sure the nfs-common package is installed on your client. To install nfs-common enter the following command at the terminal prompt:
sudo apt-get install nfs-common


Windows NFS Connect
https://code.google.com/p/nekodrive/

Samba

sudo apt-get install samba samba-common
sudo apt-get install python-glade2
sudo apt-get install system-config-samba
To setup samba - GUI > System > Administration > Samba
sudo smbpasswd -a username (same as your desired share folder owner)

create ram drive

mount -t tmpfs -o size=256M tmpfs /tmp/ramdisk/

#edit /etc/fstab
tmpfs /tmp/ramdisk tmpfs size=256M 0 0

2012年12月9日星期日

install subclipse 1.8.x



1. search subclipse from eclipse markerplace.

2. apt-get install libsvn-java


3. modify eclipse.ini.  add the below red line.  (source)

-showsplash
org.eclipse.platform
-framework
plugins/org.eclipse.osgi_3.4.0.v20080605-1900.jar
-vmargs
-Djava.library.path=/usr/lib/jni
-Dosgi.requiredJavaVersion=1.5
-Xms40m
-Xmx512m
-XX:MaxPermSize=256m



if it shows "incompatible javahl library loaded. 1.7.x or later required."

Remove your existing libsvn-java:

sudo apt-get purge libsvn-java
Then, add the following software source and re-install:

sudo add-apt-repository ppa:dominik-stadler/subversion-1.7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libsvn-java
(source)

2012年9月18日星期二

掛羊頭賣狗肉的QE3


2012年9月18日

掛羊頭賣狗肉的QE3

美國聯儲局出了一個名不副實的QE3,名副其實的購買資產計劃。原因是這趟的資產膨脹,發生在MBS,即所謂無了期每月購買400億美元的MBS。
嘩!400億美元,好多錢呀!而且無了期,勁呀!股市大牛,樓市更牛!執輸行頭,慘過敗家。
等等,請冷靜一下:
1. 買的是MBS,又不是香港股票和樓,除卻短暫興奮外,跟你我有什麼關係?
2. 每個月400億美元,意思真小哉!美國政府每周拍賣短債都起碼約600億美元、長債每月也有1400億美元。聯儲局一般包銷約四成計,亦有1520億美元。以上是非常保守的財政下計算,以最近兩三年計,則每月約2675億美元左右(尚未包含MBS,ABS及其他資產),每月增加400億美元,實在算不了什麼。
3. 就算以MBS計,QE1和QE2的時期,最厲害的一次,一周買入1670億美元的MBS;「水皮」點的一次,剛剛就是每個月400億美元;平均每個月都有買入650億美元的MBS。
4. 至於所謂無了期,語言藝術也。原文沒有提過「無限期購買」,只是沒有提出明確日期和上限。但是,原文清楚講明目的:改善失業同時卻又防範通脹失控。沒有日期和上限,只不過提供靈活性;開始和停止都毋須再交代。所謂增加透明度,就是那麼一回事。
5. 最後,別忘了,如果同月聯儲局賣了400億美元國債,剛好打和。此事在QE和OT的「休息期」時有發生,沒什麼大不了。
日日食鮑魚會不會厭
有3個問題更值得思考:
1. 為什麼只「大買」MBS,國債卻只談「扭曲」?而且只「扭曲」到本年年底?
2. 買MBS和救活勞動市場有什麼關係?
3. 日日食鮑魚,會不會厭?月月買MBS,會不會悶?
簡單講,聯儲局是「巧婦難為無米炊」。離國債上限只差1000億美元、短期浮息按揭的斷供沒有改善,致使各存貸銀行、房利美和房貸美尚有大量黑洞擴張,而市場又不斷要求聯儲局注資,「勉為其難」地利用信息威力,弄了個掛羊頭賣狗肉的QE3,查實只不過延續扭曲操作和標靶治療,規模實際上遠沒有「你想」中大。
更簡單說:QE3,是心理戰術。聯儲局的「願景」:眾市民和機構一聽到「QE3到」,就「大使」起來,無論日用品、奢侈品、金融產品和房產都消費個樂此不疲。誠如此,則房產復興、建築大旺、消費大振。建築好、建築工人好;建築工人好、消費好;消費好、美國經濟好;美國經濟好、全世界都好(咦,何以「熟口熟面」……)。
問題是:市民和機構可不是看政策消費,而是看荷包內有多少錢、物價多少和銀行肯給多少信貸來消費的。美國自2009年至今年6月,QE1、QE2、和OT1、OT2齊出,CPI累計增長7.91%,年化每年複式增長2.2%;而GDP只有年化每年複式增長1.98%。市民的荷包的確上漲了,可惜物價更高,點大買特買?!
中高檔市場續萎縮
滯脹繼續下,中高檔市場只能繼續萎縮,依賴廉宜資本高槓桿生意如銀行和房地產在預期息差繼續收窄和通脹蠶食利率回報下也不會好過。
講起中高檔消費的困難,除前文曾經介紹過的中外公司,最近還有如已發盈警的Burberry和表面上仍然賺錢的I.T.(999)。Burberry的問題,觀察一下中國遊客的消費模式:最緊要係人人皆知的「尊貴名牌」,質量如何不甚了了。如此一來,為求催谷業績,公司只着重用媒體、大招牌、名模名星等宣傳,加上價格為貴而貴,製造尊貴形象,而把質量扔在一邊。如此一來,真正對質量有要求的顧客會捨Burberry而去;中國遊客一旦「另覓更尊貴新歡」,Burberry還剩下什麼?
I.T.而言,簡單觀察一下其財務報告,有以下可疑之處:如
1. 銷售在2010/11年和2011/12年度分別上升約28%和50%,但是其庫存卻分別上升了87%和68%,遠超其銷售上升的水平,顯示庫存上升,銷售的增長未如理想。
2. 毛利率在2010/11和2011/12年度分別是63.9%和61.2%,下跌了2.7個百分點。無論是因為滯銷減價,還是單純的來貨價格上升。其貨品是買家市場,而且定價能力下跌已是事實。也就是說,其品牌價值不過爾爾,而且下跌中。
3. 其綜合現金流量表的投資活動現金流中,有一筆「向共同控制實體提供股東貸款」。細目不明。
其實I.T.的定位,是以年輕人中的有一定消費力的潮人為主,而並非普通市民或者講求名牌的人士。潮人的口味變換極快,忠誠度不高,難以期望他們能長期為I.T.店帶來穩定的生意。而潮服亦不適合一般人上班或平日逛街便服之用。再說潮服不便宜,在滯脹環境下,有誰願意用過千元買一件質地普通剪裁不宜普通人日用的服裝?
至於國內遊客,買廉宜貨固然不光顧;買貴價名牌又嫌I.T.賣的牌子太普通,均沒有興趣。觀乎其在銅鑼灣的店舖,人流不多,尤其操普通話的國內遊客亦不常見,亦簡單驗證此想法。
不過,對投資者而言,聯儲局和其他央行這種以為用增加貨幣就可以增加信貸,推動經濟增長的態度,也帶來了中長期機會。當然就是黃金。
看看金價:黃金兌美元1772.01、兌歐羅1356.69、英鎊1093.71、澳元1356.69、瑞士法郎1628.52、日圓138018,和一個月前相比,分別上升了10.25%、 3.89%、 6.84%、9.48%、5.19%,和8.43%。
咦,睇睇下,不論公布了泵錢的歐羅和美元,還是沒有泵錢兼坊間所謂的「商品貨幣」澳元,對着黃金,都齊齊跌watt,何解?
債即是錢 錢即是債
因為重點不在於某個別的措施;而是在於法幣系統本身的「原罪」:債即是錢,錢即是債(玄!)。而當社會發展至去槓桿化,尤其是在怕清算爛資產的後遺症,而採取印更多銀紙填氹,而非壯士斷臂的話,則債產生的錢愈來愈少,而需要的債卻愈來愈多,終至大眾對債錢的信心不斷減弱,並突顯了黃金作為替代貨幣的角色(儘管以今日的經濟活動量,回復金本位不現實,對經濟也帶來混亂)。
技術上看,黃金已一枝箭衝過幾個阻力位,直達1772.7美元,由期金的未平倉合約量看,遲入者聚頂,恐怕177X水平已是短期頂部,「窮寇莫追」,等候回落至兩個量度幅度後約1670美元再買未遲。

2012年7月5日星期四

從過去看未來樓市

02/2010
從過去看未來樓市(上) 
(刊載於 經濟一週, 20/02/2010)


農曆新年前樓市持續上升,部分屋苑樓價較2010年初已上升逾一成。在一眾置業人士心中懸而未決的問題,可能是樓價是否已過高?若錯過去年的升浪,現時應否追價入市?

入市的問題,不是簡單片言隻語可以回答。分析樓價是否過高,置業者要考慮樓市週期、經濟週期及自己的生命週期,今期先討論樓市週期。 所謂週期,很多時被借用在經濟,以至股市上。死腦筋一些的人,會研究歷史數據,往往得出經濟、股市、樓市會有「上升n個月、橫行n個月、下跌n個月」的循環。

筆者便聽過樓市「七年循環」理論。1997至2003年樓價跌了六、七年;2003至2009年升市也是持續六、七年,故推論2010年樓價便可能進入下跌浪,進入新週期。

84年起大升浪

本文提及的週期,不是指樓市存在一個固定年期的循環,而是指樓市存在明顯上升/下跌的分野。

在樓市上升週期初段置業,便會比在樓市下跌週期初段,對置業者更有利。

要討論現時樓市處於週期中的具體位置,我們需要回顧一下歷史。有較詳細數據的香港樓市可追溯至1982年,大致而言,由1984年起、實行聯繫匯率及確定主權回歸後,本地樓市便展開一場大升浪。

實行聯繫匯率前,港元兌美元匯價是浮動的。上世紀80年代初中英開始討論香港前途問題時,一度影響市場信心,港元被拋售。

聯繫匯率的制訂,解除了香港貨幣匯價波動風險,而且定下的聯繫匯率7.8港元兌1美元,較之前的低。

當時對外資而言,以港元計價的物業顯得格外相宜,無形中增加了外資投入香港的吸引力。

中英談判確定50年不變等原則,除在政治上解決了香港前景不明的問題外,亦因中英協議1997年前每年賣地不得多於50公頃,令土地供應長期處於不足狀態。

在幾個利好因素推動下,1984年開始的樓市升浪,雖然經歷幾次調整,如1989年「六四事件」,及90年代中港府調控樓市,限制按揭成數、調整樓花印花稅徵收時間,均只令樓價輕微下調,調整時間亦短。

金融風暴、八萬五惹大跌浪當年「六四」事件只令成交量下跌,樓價下跌約5%至10%,為時約一季;1994至1995年調整時間較長,樓價下調約兩至三成,前後不足兩年,且未有影響升市大方向。

由1984年計升浪維持了13至14年,直至1997年。是年發生兩件大事,扭轉了樓市升勢,一為亞洲金融風暴,亞洲貨幣兌美元貶值;二是回歸後港府推出「八萬五」建屋目標。

兩個新變數皆涉及樓市最基本的因素。「八萬五」建屋目標意味1997年前「每年賣地50公頃」的限制不再存在,而且土地供應會大幅增加。

港元堅守聯繫匯率,但亞洲貨幣普遍貶值,情況便與80年代剛實行聯繫匯率時相反。

以港元計價的香港物業、服務,相對亞洲鄰國變得不便宜,令本地資產吸引力下跌,亦直接導致後來持續數年通縮,進一步減低投資者買樓意欲。

基本因素改變,扭轉了樓市大方向,香港樓市展開跌浪。1997年起的樓市跌浪持續時間之長,在香港史上可謂罕有。直至2002、2003年發生三件事,將樓市大跌勢扭轉。

其一為2002年「孫九招」,正式宣告港府改變土地政策,全面限制土地供應,包括以勾地方式全面取代定期賣地、終止居屋興建。

其二為中央推出「自由行」,及與香港簽訂「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標誌中央以政策扶助香港經濟;其三為2005年起人民幣展開升浪(見左頁表)。

土地政策影響最大

導致2003年樓市轉向的三個基本因素中,「孫九招」意味土地供應由寬鬆改為收緊;實施「自由行」及CEPA後,亦實在推動香港經濟;至於人民幣升值,意味以港元計價的資產對內地買家而言變得便宜,更吸引內地新一代富豪來港置業。

2003年後樓價逐漸回升,至2008年中金融海嘯發生前,累積升幅已達100%,亦返回1997年高峰期近八成水平。

就在市場一面倒看好之時,2008年美國出現次級按揭問題,雷曼倒閉,幾家金融機構被接管,觸發環球資產價格下跌。

金融海嘯後樓市調整雖然急,但為時不長。樓價下跌約三成,為時半年。在各國救市,特別是美息下調及中央推出40,000億元人民幣救市方案後,本港樓市受惠回升,現時樓價指數已超越2008年金融海嘯前高位。

簡單回顧歷史後,讀者可發現在眾多因素中,對樓市影響較小的是政治事件。

而港府政策中以土地政策影響最大。1984、1997及2003年樓市轉向,均與土地政策有關。

相反,90年代港府多項措施壓抑炒風,但土地供應政策沒變,樓價調整幅度相對較小(見上表)。

顯而易見,寬鬆供應的土地政策若遇上經濟衰退,樓市便會出現時間較長、幅度較深的調整。所以房屋政策的改變,可視為風險管理的預警。

讀者或會有疑問,筆者沒有提及2003年的「沙士」。非因筆者疏忽,而是認為「沙士」並非影響樓市的基本因素。

簡單作兩個設想。假如現時港府再推「八萬五」,筆者相信很多業主會急急賣樓;又如果不幸地再來一場「沙士」,筆者則懷疑會有多少業主肯減價賣樓。

「沙士」是一場疫症,一度令港人不敢睇樓,甚至令香港經濟衰退加劇,惟僅此而已。

綜觀「沙士」帶來的衝擊類似「六四事件」或加印花稅,根本沒有改變香港任何基本經濟及社會結構,亦非左右樓市的主要因素。

由2003年計,樓市升浪至今已七年,樓價累升近100%,而七年升市,時間跨度亦接近1997至2003年跌浪。究竟現時樓市是已屆升市末段,抑或仍可節節上升?下期繼續討論。

王建成

宏亞集團營運總裁 



從過去看未來樓市(下) 
(刊載於 經濟一週, 27/02/2010)


上期回顧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香港樓市幾次升跌浪,目的是透過歷史數據,了解現時樓市究竟處於週期中甚麼位置。

當我們討論樓市週期時,不是表示升七年、跌七年等時間跨度重複的現象,而是提醒置業人士,樓市進入長期上升浪或下跌浪,並會維持一段時間,而每次升跌趨勢轉向,均與基本因素改變有關。

如果置業人士確認基本因素改變後,在升市週期初段入市,自然可減少日後面對樓價暴跌、資不抵債的風險。

1984年開始的樓市升浪,基本因素是被限制的土地供應,以及香港實施聯繫匯率。

1997年回歸後樓市展開跌浪,基本因素是寬鬆的土地供應,以及亞洲金融風暴令港元匯價相對區內其他貨幣高企。

至於2003年開始的升浪,是土地供應由2002年起轉為收緊、中央政策扶助香港經濟,以及更重要的,2005年起人民幣展開有序升值,令香港資產相對便宜,吸引一批內地豪客來港置業。

回顧上世紀80年代至今樓市發展,讀者可以發現一個現象。樓市每次轉勢,週期的出現是因為基本因素改變;或有突如其來的外來衝擊,如亞洲金融風暴及金融海嘯;若非有類似情況,調整幅度一般不會太深。

所謂的基本因素,又以匯率及土地供應影響最大。其他政治因素如1989年「六四事件」、非土地供應的政策如90年代中多項打擊炒風措施,均只會引發調整,而不會引發方向轉變。

由2003年起,樓市上升週期已維持七年。2008年出現的調整屬外來衝擊,市場亦一度認為是基本因素改變,甚至擔心整個金融系統崩潰。

惟在各國推出救市措施後,金融體系已告穩定,可排除整個系統崩潰的風險。

樓價在2008年的調整雖然幅度大,約30%,但為時短,不足兩季。在技術走勢上,2008年跌市並沒有跌穿自2003年以來上升軌。

2009年以後,升浪浪頂已高於2008年浪頂,技術上2008年算是升浪中大形調整,而不是方向有變。

假如讀者認同2008年下半年樓市只是調整,而不是轉向,現時的問題便是經過近七年升市後,升浪還可維持多久?

升浪可維持多久?

筆者沒有水晶球,不知道升浪會持續多久。但歷史告訴我們,在基本因素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樓市方向應不會突變。

以筆者看來,今年基本因素依然偏向正面,引發樓市轉向的可能性亦不高。

相信讀者亦同意今年左右樓市的最大因素,仍然是資金流向。現時流入香港的熱錢,估計多從內地或環球投資者而來。

先看內地熱錢。現時內地經濟仍被看好,人民幣長遠走勢向上,在人民幣兌港元高企的情況下,港元資產對內地投資者而言仍有吸引力,相信北水南流仍會持續。

要留意的是踏入2010年,內地有收緊銀根跡象,不過初步看來步伐仍然溫和,對市場氣氛造成的只是短暫衝擊。

至於遠一點的環球資金,各主要國家現時並未有充分條件退市。筆者大膽估計,在美國需要製造就業的大環境下,奧巴馬政府沒有提前加息的空間。

綜合上述因素,只要熱錢仍眷戀香港,本地按息難以大幅抽升。

樓市另一個重要基本因素,是香港土地政策。土地供應對樓市發展影響最深,由2002年起,港府大致採取緊縮的土地供應。

雖見港府有微調土地供應的跡象,例如近月接連有土地被勾出拍賣,但基本上限制土地供應的高地價政策方向似乎沒有改變的空間。

基本因素方面,尤其是匯率及土地供應似乎將維持現狀,利好樓市;在技術走勢上,2003年開始的樓市升浪上升軌道未被破壞。

「買貴」機會大於「買錯」簡單而言,因為基本因素改變而扭轉是次升浪,觸發下跌週期的機會不高。

然而,各國央行小規模退市、中央開始限制貸款、香港銀行存款百分之百保障計劃年內到期,以至港府擬提高2,000萬元以上豪宅物業印花稅等,均為樓市帶來不穩定因素,個別事件或會觸發樓市出現類似1989或1995年般調整。

此外,現時細價樓成交價開始上升,若樓價上升未能配合一般家庭收入增加,樓價將呈乾升現象。

「80後」置業難,亦會加深社會矛盾,情況會否令港府出手改變土地政策,值得留意。

總括而言,如果香港土地政策沒有大變,樓市年內縱有調整,上升趨勢仍會不變。現時入市,「買貴」的機會是遠大於「買錯」的風險。

王建成

宏亞集團營運總裁 




2012年5月22日星期二

染尼古丁上癮症 戒煙難


染尼古丁上癮症 戒煙難

【本報訊】本月三十一日是「世界無煙日」,不少「煙民」深明吸煙禍害,想靠個人意志戒煙卻屢試屢敗,難免失去自信。有呼吸系統專科醫生表示,戒煙不成全因患上慢性疾病—「尼古丁上癮」,只要配合適當藥物治療和心理輔導,離開香煙、重拾健康並非遙不可及。身兼香港基層醫護基金戒煙聯盟召集人的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林冰指出,本港有逾八十萬煙民,三成為長期吸煙者,惟不足一成人能靠意志力成功戒煙。「未成功者已患上『尼古丁上癮』呢個病,如果無醫生同藥物幫助,就算戒咗一排都好快會忍唔住食番。」

屬慢性會復發疾病

林冰解釋,吸煙時,尼古丁會先經肺部進入血液,不足半分鐘就會與腦內的神經受體結合並釋放出「多巴胺」,繼而產生快樂及滿足的感覺;多巴胺一般會在吸煙後兩小時內被腦部回收,此時吸煙者會開始出現焦躁、抑鬱和難以集中等「脫癮症狀」,故尼古丁上癮屬於一種慢性且會復發的疾病,難單靠個人意志戒掉。
他坦言,不少醫生不清楚可處方戒煙藥物,現有三種醫學界認可的戒煙藥物,分別為瓦倫尼克林、安非它酮及尼古丁補充劑。三種藥物中,首兩種藥物成效較顯著,但第一種不適合定期洗腎病人,第二種不適合服用心律不正及抑鬱藥物的病人。他建議醫生必須按個別情況處方藥物。
「吸煙多年嘅人如發現行平路或沖涼都氣喘,其實已太遲。戒煙可減少患冠心病、肺癌等風險。如三十五歲前成功戒煙,肺功能可馬上回復正常水平。」林建議戒煙者向醫生尋求專業戒煙方法,亦可致電該聯盟熱線25421438,取得戒煙資訊。

2012年3月29日星期四

衍生工具預示恒指見頂 ? 2012年3月29日

2012年3月29日

衍生工具預示恒指見頂 ?

去年底我們曾利用衍生工具的交易數據,包括窩輪/牛熊證成交額佔大市比率和恒指認購與認沽期權比率等,與讀者探討後市。事隔三個多月,讓我們再跟進這些指標變化,從中找出對港股後市的啟示。
回顧去年底的分析(註),指出當時窩輪/牛熊證成交額佔大市比重,大大拋離三成的臨界水平,顯示恒指正處於周期底部或頂部的位置,並將展新一輪的上升或下跌浪;而認購與認沽窩輪成交量比率則跌穿1.05倍水平,加上風險逆轉利率(Risk Reversal Rate)與恒生指數出現背馳走勢,預示當時恒指或會回升。
回望今年第一季港股的表現,以上的分析大致與市況的發展頗吻合,可見透過衍生工具的交易數據,對大市的分析有一定的準繩度。那麼目前這些交易數據,對後市又有何啟示呢?讓我們逐一與大家探討:
窩輪及牛熊證成交金額佔大市比重(下簡稱「成交比重」):正如以往的分析曾指出,窩輪及牛熊證的成交額,某程度可反映投資者的風險胃納(risk appetite)狀況。根據歷年「成交比重」與恒指走勢的關係,可發現每當「成交比重」升至較高水平時(如三成或以上),或「成交比重」的20天移動平均數回落至較低位置(如18%或以下),恒生指數往往將展開新一輪上升或下跌浪(【圖1】;見箭咀及灰色區域)。
投資者風險胃納減退
目前「成交比重」情況跟去年底的剛巧相反,也許投資者風險胃納減退關係,20天平均「成交比重」從去年底逾三成的高位,輾轉回落至近日約17%的逾三年以來新低。換言之,根據過往「成交比重」與恒指走勢的關係,預示恒生指數短期內或將展開新一輪上升或下跌浪。
恒指認購與認沽窩輪成交額比率(下稱「認購認沽輪成交比率」):眾所周知,窩輪(以及牛熊證)可劃分為看好和看淡兩大類,其看好(即認購輪)與看淡(即認沽輪)窩輪的成交額比率,某程度也可以對後市走勢帶來一定的預示作用(【圖2】)。
根據2007年下旬至今的數據顯示,每當20天移動平均「認購認沽輪成交比率」升越(跌穿)1.3(0.8)的臨界水平,並且掉頭向下(回升)時,恒生指數往往在相約的時間,出現見頂(見底)的情況(【圖2】:箭咀)。
值得留意的是,「認購認沽輪成交比率」上升(或下跌),意味認購輪的成交額相對認沽輪的為大(或小),即有較多「散戶」投資者對後市看好(或看淡)。而從上所述的關係可見,每當有甚多散戶看好後市令比率升至較高水平,恒指往往會出現掉頭向下的情況;反之亦然。換言之,「認購認沽輪成交比率」可視為一個相反指標(contrarian indicator)。
觀乎這指標現時的表現,20天移動平均數讀數正處約0.9的水平,並未觸及0.8下臨界水平,暫對恒指後市沒有太大的啟示。不過,需留意的是,近期每日「認購認沽輪成交比率」呈反覆向下,個別日子比率甚至低於0.8的臨界水平;若情況若持續,不排除較後時間移動平均「認購認沽輪成交比率」或有跌穿0.8的機會,屆時恒生指數或會出現一個短期反彈。
留意窩輪成交比率走勢
恒指期權認購認沽成交量比率(下稱「期權認購認沽比率」):除窩輪/牛熊證外,期權成交量數據,同樣可對恒指後市表現,帶來啟示作用。從恒指期權認購(call)和認沽(put)的成交量比率,計算其20天平均「期權認購認沽比率」。從2008年至今此平均比率表現可見,比率大部分時間介乎1.05 至 1.35倍的區間徘徊,即大部分時間恒指認購期權的交投,較認沽期權高5%至35%不等
期權交易預示未來市況
惟當比率高於1.35倍水平時,恒指往往不久將出現回落(【圖3】:灰色區域)。反之,若然比率跌穿1.05倍並且掉頭回升,恒指多會造好(【圖3】箭咀)。
至於現況表現方面,自今年3月初開始,20天平均「期權認購認沽比率」便升越1.35倍的上臨界水平,近日更呈見頂回落的迹象。若按歷年此比率與恒指的關係,可以預見恒指或將回落。
恒指風險逆轉利率(下稱「逆轉利率」):透過計算相若(即到期日和delta等)恒指認購與認沽期權引伸波幅(implied volatility)的差,我們可得出「逆轉利率」。此風險逆轉利率為正數(或負值收窄)時,意味認購期權引伸波幅高於認沽期權(或差距收窄),顯示投資者相對地較看好後市(或看淡的情緒略為收歛)。
正如去年底的分析曾指出(見附註),「逆轉利率」與恒指走勢也呈一定密切的關係【圖4】。簡言之,每當「逆轉利率」回落至甚低水平後、並開始逐步收窄差距時(間中甚至與恒生指數出現背馳),恒生指數往往多會展開上升浪,例如去年底,當時「逆轉利率」由負22%開始收窄差距,並且與恒生指數出現背馳走勢,隨後恒指便出現回升。
不過,經過去年底及今年初收窄差距後,目前此「逆轉利率」已回升至接近零水平,暫未可對恒指後市走勢帶來太大的啟示作用;惟我們會密切留意此「逆轉利率」的變化,不時為讀者更新有關情況。
總結而言,雖然「認購認沽輪成交比率」和「逆轉利率」暫未能對後市帶來太大的啟示,惟「成交比重」已回落至甚低水平,顯示恒指後市或將展開新一輪上升或下跌浪;而且「期權認購認沽比率」已處於1.35臨界水平之上,若然其後比率確認掉頭回落,根據過往比率與恒指的關係,預示股市有機會見頂(情況與去年4月相若),投資者宜留意之。最後,研究部刊出目前牛熊證街貨量分布【圖5、6】供讀者參考;日後我們將另文就牛熊證街貨量分布與恒指的關係作較詳細的分析。
註﹕詳見2011年12月15日「衍生工具數據預示後市將大變」。
分析員:呂梓毅

衍生工具數據預示後市將大變 2011年12月15日

2011年12月15日

衍生工具數據預示後市將大變

踏入12月港股交投薄弱(也許是年底因素使然);反而另一邊廂牛熊證(CBBC)及認股證(窩輪)等一類衍生工具的交投異常活躍。衍生工具的交易數據,往往對後市走勢隱藏一些訊號和啟示。今期研究部與大家跟進近期港股衍生工具交易數據,探討後市的表現。
正如以往的分析亦曾指出(註),由於窩輪及牛熊證,以至指數/股票期權等,均屬於高槓桿的衍生投資工具,而且這類工具也包含看好(call)或看淡(put),故其交易狀況,例如,成交量和認購認沽交易比率等等,往往可反映投資者心態和對後市看法。
以下是按不同衍生工具交易數據角度,探討對後市走勢的啟示:
窩輪/牛熊證成交額佔大市比重:儘管近月港股交投相對薄弱,每日成交金額只有400億至500多億元而已,惟牛熊證和窩輪市場卻好不熱鬧,近月來的成交額反覆上升,更不時佔去大市成交額逾三成,甚至四成多之巨,創下2005年8月有記綠以來的新高【圖1】。
而且,值得留意,窩輪/牛熊證20日移動平均交易額比率(下簡稱「平均比率」,【圖1】綠線),以往甚少較長時間升越(並維持)約三成水平之上;惟近期此「平均比率」已停留在三成之上多時,某程度反映目前異常活躍的交投,已持續一段頗長的時間。
現時窩輪/牛熊證交投活躍現象,也許未必完全反映投資者對整體股市的風險胃納(risk appetite)上升的情況,反而股市市況呆滯,顯示投資者傾向利用這類高槓桿工具「炒波幅」。
無論如何,從歷年「平均比率」及其20天移動平均線變化可見,每逢比率密集地高於三成或/及移動平均線升至近三成臨界水平(即代表高「平均比率」維持近1個月之久),恒生指數往往處於周期底部或頂部位置,並開始新一輪的上升或下跌浪(見【圖1】粉紅位置);至於是上升或下跌浪,僅從這指標則無從推斷。
目前,窩輪/牛熊證「平均比率」(及其移動平均線)攀升至逾三成的臨界水平,這是否意味着港股/恒指後市快將展開新一輪上升或下跌浪的走勢?值得留意。
好淡看法尋後市方向
認購與認沽窩輪成交額比率(Call Put Warrant Turnover Ratio):如前所述,由於窩輪(及牛熊證)可分為看好和看淡二大類,故其認購與認沽窩輪成交額比率,往往可有效地反映投資者(散戶)對後市看法。
簡言之,此比率上升,往往反映買入認購窩輪的投資者比認沽的為多,顯示看好的投資者(散戶)較多;反之亦然。
從2007年至今,認購與認沽窩輪成交額20天移動平均比率變化可見,當移動比率升至1.3倍以上水平(即認購窩輪成交額高於認沽達三成)並且掉頭向下,恒生指數往往將展開下跌周期(【圖2】:紫色箭咀);反之,當此移動比率跌至0.8倍以下水平(即認沽窩輪成交額高於認購達25%)並且掉頭向上,恒指往往會出現一輪上升走勢(【圖2】:橙色箭咀)。換言之,這比率是一個相反指標。
觀乎目前此移動比率正處於1倍的中游位置,顯示投資者(散戶)對後市的看法較為中性,故暫未對後市走勢帶來啟示。
除窩輪和牛熊證外,恒指(及港股)期權的交易數據,同樣可以為後市走勢帶來一定的啟示作用,這可從期權認購認沽比率(Put Call Volume Ratio)和恒指風險逆轉利率(Risk Reversal Rate)兩方面體驗出來。
認沽與認購成交量比率:恒指期權認沽認購比率與前述窩輪/牛熊證認購認沽成交額比率概念相若,只是前者統計所有恒生指數認沽期權(非窩輪)數目(不論行使價和到期日)與認購期權成交量的比率而已。
從有關比率(20天移動平均)自2008年至今歷年的變化可見,每當平均比率高於1.35倍並掉頭向下(即平均認沽期權成交量高於認購35%),恒指多會出現(短暫的)見頂回落(【圖3】紅色箭咀);反之比率跌穿1.05倍水平,並掉頭上升至中游位置或更高水平,恒指則多會出現(短暫的)造好(【圖3】綠色箭咀)。
觀乎目前的移動平均比率已明顯跌穿1.05倍的臨界水平,並且開始掉頭回升,這是否意味恒指或會出現短暫造好的情況?當然,值得留意的是,於2008年下半年雷曼爆煲前後,此比率可以大幅向下拋離1.05倍長達半年之久。若然往後歐債危機出現類似爆煲嚴重事項,這比率進一步向下尋底機會不能抹煞。
恒指風險逆轉利率:至於風險逆轉利率方面,在外幣期權買賣範疇中,風險逆轉利率是指相若(到期日和delta)認購(call)與認沽(put)期權引伸波幅(implied volatility)的差(註:引伸波幅愈大,意味期權價格愈高;反之亦然)。
簡言之,風險逆轉利率為正數(或負值收窄),代表認購期權引伸波幅高於認沽期權(或差距收窄),意味投資者相對看好後市(或看淡的情緒略為收歛);反之亦然。
風險逆轉利率與恒指背馳
從一個月(delta 25)恒指風險逆轉利率可見,2007/08年金融海嘯期間,此風險逆轉利率曾於2008年上半年及10月分別急挫至-18%和-35%的水平,惟其後便反覆回升(並與恒指呈背馳走勢),反映期權投資看淡的情緒改善;截至2008年5月及2009年3月為止,逆轉利率輾轉收窄至不足-5%的較高水平,較恒生指數早約2個月和5個月見底(【圖4】);可見當此風險逆轉利率與恒指出現明顯背馳的走勢時,往往對後市的走勢可帶來一定的啟示作用。
目前此風險逆轉利率,自今年8月中開始,同樣與恒生指數呈背馳的走勢,這是否意味恒指後市有出現(短暫)回升的機會?不過,須留意的是,目前此逆轉利率已從低位回升至-5%相對較高的水平。
總括而言,從歷年衍生工具交易數據表現可見,往往可對後市走勢帶來一定的啟示作用。從窩輪成交額「平均比率」已攀升至逾三成以上較高水平,預示後市隨時會開新一輪上升或下跌浪。
雖然目前20天移動平均恒指期權認購與認沽比率跌至1.05倍以下的臨界水平,而一個月恒指風險逆轉利率,也持續約四個月與恒指出現背馳的走勢,這反映恒生指數或會出現短暫的反彈;然而,目前的市況持續受到外圍局勢,尤其是歐債危機的可能惡化所影響,目前的指標可以出現非常態的表現,例如,恒指期權認沽認購比率可以遠遠跌至1.05倍臨界水平之下;故後市的表現,相信還要配合其他指標一併分析。
牛熊證街貨分布的啟示
最後,坊間相信牛熊證街貨分布,往往可對恒指後市走勢帶來啟示作用;有人認為若然恒指牛、熊證街貨集中於某水平,大市往往先觸及這收回價後才掉頭發展。是耶?非耶?由於沒有足夠數據作較詳細分析,暫不宜妄下判斷。研究部或日後另文作詳細分析。無論如何,本文完結前,刊出恒指牛熊證街貨量及涉及金額的分布供讀者參考(【圖5-6】)。
註:詳見《投資導航》下卷第2.5章〈衍生工具反映風險胃納〉或2011年3月31日「散戶風險胃納低位回升」和2009年8月20日「衍生工具數據 為後市帶來啟示」。
分析員:呂梓毅

2012年3月26日星期一

【am觀察】心繫北京 搵錢香港 ─唐營工商界會自省嗎?

【am觀察】心繫北京 搵錢香港 ─唐營工商界會自省嗎?
(2012年03月27日)
  • 新任特首誕生,香港政治生態勢將有根本的轉變。(資料圖片)
選戰期間,我聽到一個故事。一位退休朋友,素來支持泛民,五區公投、七一示威、六四集會,任何大小民主事務,只要泛民動員,一定出現。今次在唐梁之間(在何俊仁不能當選之前提下),他寧願揀梁振英,因為他覺得梁比較有魄力,他討厭唐英年背後之地產勢力。
 
因此,即使到了投票的最後關頭,唐營的支持者空群而出,連唐英年都要「忽然民主」,甚至大打「反共牌」,挑起香港人的恐共及反共心理,希望扭轉形勢。但基層市民未必如是觀,有支持泛民的人士,雖然反對北京直接管治,但對過往二、三十年,唐營工商界如何與建制派內親中人士,聯手反對香港實行雙普選、增加老人金、提高交通津貼、訂立最低工資、標準或最高工時、職業安全補償金額、工人集體談判權等等,印象深刻,寫也寫不完。像泛民這些訴求,唐營工商界及其支持者過往都高調反對,現在他們忽然希望泛民支持者轉軚支持,難道泛民支持者是失憶的嗎?
同在大角咀,窮人住劏房,舊樓呎價創新高。我有一個九十後朋友,最近要搬去工廈劏房,因為私樓劏房租金實在太高,撐不住了。這與現在的政經體制,過度傾斜地產商有莫大的關係。在這個政經體制,唐營工商界得益最大。新仇舊恨,難免有市民,寧要共產黨,不要地產黨。
話說回來,唐營工商界,過去能夠在香港政經體制予取予攜,其實有「辛苦經營」的一面。
 
過去香港特首造王者
九七年前,他們辛苦經營港英政府,在前途危機前後,借英資經營不善及恐共撤走時,進佔香港各行各業。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經營北京領導層之人脈,利用北京提出的一國兩制,借北京之政治力及影響力,鞏固其在香港之經濟利益。可以說,他們都習慣借北京壓香港,甚至與北京人士合作,建構政治聯盟,形成真正的左右大局。香港特首之造王者,除了北京,就是唐營工商界。過往兩屆,誰人能夠做特首,一定有首富的身影。
唐營工商界心繫北京,借北京需要利用香港這個資本主義經濟來搵錢及投資,形成一個各取所需的政經體制。工商界無需花太多時間在香港經營政治及民心,亦沒有必要「俾面」香港政府,因為他們有直線聯繫,可以面見中國領導人,在北方指點香港事務。破壞一國兩制的,既有西環的身影,同樣亦有唐營工商界的身影,兩者形影不離。唐營工商界過去與香港的親中建制派一樣有機結合,他們旗下的部分商場及屋邨,對泛民地區議員及人士往往多加阻撓,對建制派其他人士暗中支持,地區人士時有所聞,難道也是巧合嗎?
唐營工商界既然經營北京領導,自然對北京官員以及港府官員,差別對待,態度不同。有朋友說過,有一次特首在北京出席兩會,在香港駐京辦搞的宴會中致辭。台上特首說話,台下出席兩會的香港官商巨賈以至本地親中重量級人士也高談闊論。你有你台上發言,我有我台下言論自由。假如傳言屬實,香港工商界部分高層人士,連基本禮貌也沒有,更遑論要他們尊重香港之平民百姓了。
因為唐營工商界在北京用心經營政治,過往十五年,對香港「造王」(特首)之方式有高度默契,所以才有一個唐英年被造出來。翻開去年九月的剪報,唐營人士氣燄之高,令人側目。當時有唐營支持者說,建制派出現兩名特首候選人,或致中央尷尬以及損害建制派之間的感情,呼籲「不受中央祝福」的候選人應「顧全大局」,改為支持另一人參選。這正正就是反映這班工商界長期以來,壟斷政經權力,權力沖昏頭腦以至目中無人之結果。正是這些論述,激起市民鋤強扶弱之心,轉而支持另一候選人。按這位唐英年支持者的邏輯,上周唐英年理應棄選,對吧?唐英年捱至周日還要硬撐下去,不就是自摑嘴巴嗎?

唐營工商界三條出路
過去十五年,唐營工商界「心繫北京、搵錢香港」,終要付出代價,導致中共直接干預香港事務,撕爛「一國兩制」,後果卻是全民承受。現在,對唐營工商界而言,他們只有三條可選擇的道路:
第一,究竟心繫北京,還是要心繫香港?過往他們借北風壓香港,可謂指點江山。現在,這個北風變了臉,不認人了,他們是否應想想,應該怎樣協助香港建立一個站穩本土的政治體制,方能有力地對抗北風呢?例如說,他們要不要靠一個民主的政治體制,利用香港民意維護本土利益,還是要繼續抗拒及阻礙香港民主發展,死抱功能組別呢?今次有哪幾個工商界捧出來的功能組別及專業界別選委,做了快閃黨,西瓜靠了另一邊?他們也心中有數吧!
第二,究竟誰是敵人、誰是朋友的路線問題。建制的親中人士,相信已不是朋友,但仍需要合作,因為他們手握權力。但是,除了建制之外,還有七百萬的香港市民,他們究竟是朋友、還是敵人?唐營工商界人士,是繼續霸權式地壓搾市民的血汗錢,還是願意與廣大市民同舟共濟?地產黨出錢捐助四川重建,為何對香港市民住劏房的慘況,視若無睹?
第三,究竟要怎樣整合一個新政治聯盟的問題。過去十多年,工商界不是沒有在香港經營一些政治組織。撇開自由黨不談,工商界支持了一些智庫,支持了一大批強力捍衛自由經濟的人士,支持了一大堆專業團體,但過去幾個星期,這批人士到了危急關頭,既沒有站出來幫工商界說話,也沒有協助他們打論述戰,更沒有搞示威遊行抗議。與英美資本家不同,香港部分工商界高層,素來不尊重知識界及從政者,對專業人士呼呼喝喝,現在是不是需要重新搞好統戰工作(不是公關騷或飯局),而是認認真真、誠誠實實、禮賢下士,與各界人士(甚至最激烈反對工商界的人士)建立互信,重新建立政治關係及合作呢?

遊戲規則已悄悄改變
中國黨國權力及資本集團已在眼前。上周賣的兩幅地,中資機構中標,工商界震驚,還有人嘲笑他們買貴貨。但是,香港工商界未必明白,遊戲規則已經悄悄地改變了。難道這些資本集團,一如它們在中國的角色,不需要在香港擔負政治責任麼?假如北京下令,要求這批黨國權力及資本集團肩負政治任務,高價在香港掃地,但卻興建港式經濟適用房,再以中資銀行(工、建、農)做極低之借貸及優惠按揭(不要忘記香港金管局內有中國人民銀行顧問,信貸風險過關不難),大建上車盤令中產安居樂業,香港工商界如何抵擋得了?
梁振英捕捉了社會鋤強扶弱以及反對地產霸權之心理而上位,唐營工商界是時候深刻反省,過去的行為,是為了香港,還是只為私利。在恒指藍籌股之中,除了香港首富只有百分之十五在本港投資外,其他的地產商都有八成以上的投資,放在香港。香港首富早在2001年賣英國「橙」電訊後,已分散投資,即使北京就其政治表態秋後算帳,影響不大。但其他地產商呢,一旦黨國權力及資本集團以打破地產霸權為名,全面進佔香港市場,市民會反對,還是支持?唐營工商界會不會反省,過往的「心繫北京、銀搵香港」的作風呢?我不樂觀,因為一個經常揸「波子」招搖過市的富家子弟,忽然要他改揸「奇瑞QQ」,放下身段,難矣!
撰文:王慧麟

2012年2月22日星期三

央行QE毒癮太深

2012年2月23日

央行QE毒癮太深

正所謂「非經常時期、採取非經常手段」。2007至08年的金融海嘯後,多國央行以量化寬鬆政策,解決當時的經濟及或債務危機。時到今日,央行繼續樂此不疲地採用這非經常手段,而且量寬規模持續擴大。這比喻為「印銀紙」的手段,究竟到目前為止已到何等瘋狂的地步?我們嘗試透過多國央行資產規模的變化探討這議題。
在了解多國央行近年來資產規模的變化前,讓我們先扼要地重溫一下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下簡稱「量寬(QE)」)具體操作。
簡言之,當利率跌至甚低水平(甚至零水平)時,一般傳統貨幣政策往往相繼失效,央行便可採取非一般量寬的貨幣政策,達到振興經濟的目的。更具體而言,央行可透過向市場/金融機構或企業購入金融資產,如企業或國家債券等,甚至向金融機構提供大量放款(如目前歐洲央行的做法),藉此向市場注入資金,增大市場流動性,達到進一步降低整體市場利率的目標。
由於央行量寬的行動,大量資金在市場流竄,加上債券價格被人為地推高(即債息水平被壓低),某程度令更多資金吸納或追逐較高風險資產,例如股票等,使股市表現水漲船高,進而產生「正」財富效應,期望這刺激經濟表現。
從以上的操作(以及本欄近月的分析),除可見央行量寬政策,與資產價格表現存在很密切的關係外,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的變化(因為央行在量寬政策下,大量買入金融資產),也可以窺視到央行在執行或推行量寬的情況(註1)。
那麼央行實行量寬的步伐有多瘋狂?我們可先從多國央行資產規模,與全球股市總市值比率找到啟示。
按資產規模計,目前全球最大的八大央行,按次序分別來自人民銀行、歐洲央行、美國聯儲局、日本央行、德國央行、法國央行、英倫銀行和瑞士央行【圖1】(註2)。
全球央行資產規模膨脹
從歷年這七大央行(不包括中國人行)或八大央行資產規模佔全球股市總市值比率(下簡稱「七大比率」或「八大比率」)可見【圖2】,比率在2007年底前反覆回落,「八大比率」輾轉下滑至約佔一成的比重,相信這與當時環球股市反覆上升所致(即比率分母不斷增大)。
然而,金融海嘯爆發後,環球股市一瀉如注,央行大規模推出量寬政策,令央行資產規模與環球股市呈此起彼落,「八大比率」和「七大比率」於2009年初分別飆升至約37%和26%的新高水平。隨後比率從高位回落,這與股市低位顯著回升有一定關係。不過,踏入去年初開始,隨着央行,尤其歐洲央行及區內成員國央行不斷增大量寬規模,令比率再度回升,「八大比率」已攀升至34%水平,直迫金融海嘯後37%的高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一年股市指數的表現大致持平(或只有限度下跌),與2009年初時跌至低位的情況不同。故此,目前央行資產規模佔全球市值比率回升至高位,很大程度上是反映央行推行QE規模的速度,甚至較環球股市上升得更快!
量寬力度愈來愈強
事實上,從四大工業國家央行資產規模歷年的變化, 可見四大工業國家資產規模,已累積至近9萬億美元的新高水平,而且央行施行QE的力度,除在雷曼爆煲期間外,一次比一次強(【圖3】;過去16個月;四大央行資產總值便大增約三成),可見央行推行量寬有持續加強的迹象。
當然,在過去一年內,央行資產規模再度加速膨脹,很大程度上與歐債危機再度惡化,迫使歐洲央行於去年第三季末實行「後門QE」(back-door QE)有莫大關係。至於歐羅區中,德國和法國兩個主要成員國,其央行資產規模膨脹的速度,是否與歐洲央行相若呢【圖4】?
從歐洲央行與德國和法國央行歷年資產規模變化可見,歐洲央行與法國央行資產規模膨脹的速度大致相若,而德國央行於2010年初之前,資產規模增加的速度,也落後於歐洲央行(和法國央行),可見其對實行QE政策相對地抑制。
不過,踏入2010年初過後,其資產規模卻大幅且急速地增大,並遠遠拋離歐洲央行。這顯然與一般投資者的認知有一定的距離(因為德國對通脹惡化的憂慮,明顯較其他國家重視)。換言之,以往對實行量寬政策相對抑制的德國央行,目前也全情投入。
參照日本經濟情況
順帶一提,以往分析曾指出,美國QE對振興經濟的作用,有逐漸減退的迹象(註3)。那麼於股票市場上,是否有類似效益遞減的情況?我們可以參照一下日本的情況:
我們可從日本央行量寬行動,對收復股市跌幅的幅度作為評估的指標(即觀察日經平均指數在QE開始時的高位,與結束前期間高位的差距)。
於1999底/2000年初,日本央行施行QE,其資產規模從60多萬億日圓,輾轉膨脹至2005年底近160萬億日圓(增幅約為1.9倍);而日經平均指數在結束量寬時,與量寬開始時的高位,差距約為20%。換言之,日本央行的量寬政策,令股價收復約八成的跌幅【圖5】。
到2007年中,日本央行再度擴大資產規模(即QE),至今資產規模增大約50%,但日經平均指數在量寬期間的高位,與推出時的差距達38%,顯示央行量寬對收復股市的效力,有明顯減弱。由此可見,QE對股市的振興作用,已呈減弱迹象。
無論如何,從以上檢視央行資產規模的過程中,可見多國央行近年來已肆無忌憚地推行QE,即央行資產規模持續以高速膨脹。不過,央行這等同印銀紙的貨幣政策,市場何時對貨幣失卻信心的臨界點,相信難以準確地預測。
然而,央行不斷推行這「非經常」貨幣政策,猶如染上毒癮,並且不斷推向臨界點。若然觸及此臨界點,我們可能面對比金融海嘯更大規模的危機。不過,在觸發此臨界點前,我們可以繼續享受QE對股市等高風險資產市場帶來的「喜悅」。
註1:詳見2011年12月29日「2012年監察量寬政策動向指標」及2012年1月26日「歐洲QE初見成效」。
註2:值得留意的是,人民銀行資產規模自有紀綠以來便不斷膨脹,箇中原因或只反映資金持續流入和對外貿易長期錄得盈餘,與實行量寬或沒有直接關係。
註3:詳見2012年1月19日「尋找QE政策下的強勢板塊」。
分析員:呂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