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6日
陳大為
滯脹─貴物鬥窮人
最明顯的就是日本和美國採取的量化寬鬆。說穿了其實很簡單,在由貴物鬥傻人時期轉到賤物鬥窮人時期,最重要的表徵在於大量的流動性在通脹時期通過槓桿挷死在大量資產上。由於資產價格大舉下跌,因此大量的流動性隨之消失。基於同樣理由,銀行和金融機構也缺乏足夠的抵押去發貸支持工商業活動,結果在個人和企業最需要現金周轉時卻把現金從他們身上抽走。
當大量的人和機構處於這種環境時,會引起對現金的渴求和對手上持有的資產不信任,故此不理好醜,但求現金就手,引發恐慌性拋售。而貨幣提供者如日本央行和美國聯儲局認為可以針對此表徵落藥:流動性不足嗎?那就提供更多的流動性好了。
具體的做法是將貨幣通過以國債換走有問題的資產注入銀行體系,認為這樣能夠令銀行有充足的流動性,讓銀行繼續支持個人和企業的活動,也希望投資者能因此停止拋售,阻止賤物鬥窮人的情形出現,進而希望在充足的流動性下,恢復貴物鬥傻人的情況。
但是這套方法除了穩定銀行體系不致連環破產外,卻難以達到貴物鬥傻人的效果,只會得到「貴物鬥窮人」的效果。此話何解?
傻人的基本元素是對前景樂觀而敢於消費、生產和投資。然而,儘管銀行的問題是擺平了,已經收縮了的經濟活動,去掉的槓桿,和貶了值又找不到買家的資產卻不是像打電腦遊戲一樣,按下「restart」就可以重新來過。
債務需要時間消化,過剩產能也需要時間消化,社會和企業的重建更需要時間,這些不能單靠提供流動性就可以解決。簡單點看,以一個家庭為例,丈夫在未出事前靠做買賣揹客賺到錢,因為順風順水賺到唔少錢,很自然成為大花筒又亂投資,結果環境欠佳,失業兼破產。此時,就算有一筆意外之財足以還債,但在沒有工作,兼且猶有餘悸的情況下,又如何可以立即變回大豪客?
但是何以是貴物而非賤物鬥窮人?這和發展中國家有關。
在發達國大花筒的年代,發展中國家卻以低廉的成本及積蓄的態度儲起了資本。原本發達國尚有充足資本時,發展中國家的積蓄相比起來是小菜一碟,但是到了發達國相繼受債務困擾的時代,發展中國家擁有的積蓄可以用來鼓吹消費,暫時替代發達國的需求,阻慢了賤物鬥窮人的過程,甚至因為政府大舉開支而催生貴物鬥傻人的情況。
不過,由於發展中國家制度不完善,再加上資金流的管制,令貴物鬥傻人的情況發展得極快,完全出乎政府所料,結果是急劇的通脹。在全球一體化,而資源開採速度有限的情況下,原材料價格被炒上;再加上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收入短時間內在政策鼓勵下大幅上升,結果是連發達國都同樣受物價上漲之苦。
此外,由於資金便宜項目缺,金錢當然流向容易搵錢的地方,也就是各資產市場。由於資金成本太便宜,縱使經濟活動不足,炒家仍然有足夠動機去炒作一轉。這就是滯脹──貴物鬥窮人。
貴物鬥窮人比賤物鬥窮人更難處理。事關在前者的情況下,貴物令新發展難以起行,也令維持經營有相當困難。在亢奮過後,真正的發展卻反而欲振乏力。當消費力和營業利潤在被貴物蠶食後,需求最終也會下降,並且首先反映在原材料價格上。換言之,在貴物鬥窮人下,最終不會是貴物帶起窮人,而是窮人會拉低貴物。當然,賤物鬥窮人這種情況因為尚有相當多傻人在貴物鬥窮人時賺了錢,而不會現眼報。但是,通脹下暗湧的通縮壓力不宜漠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