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5日星期二

資源浪費嚴重化 計劃經濟受質疑

2011年3月16日
林行止專欄

資源浪費嚴重化 計劃經濟受質疑

世界股市急挫,論者大都歸因於受日本天災的衝擊;如此特大天災重創日本經濟,以其經濟規模,在環球化之下拖垮各地股市,是很合理的推斷。然而,筆者不是故作「相反之論」,而是深感市場這樣的反應,似過度強烈,以日本災區雖然滿目瘡痍,核電站爆炸可能帶來難以估量的後遺症,但經過多年苦心經營及財富累積,日本經濟「抗災力」可能不若一般人想像的差;而日本人「莊敬自強」,令其經濟制度運作如常;昨天國際銀行家協會(IBA)發出通告,除對天災表達「深切同情」(多家金融機構都捐款救災),強調國際金融機構在日本「如常營業」,簽署此通告的十六家國際金融機構(囊括所有港人熟知的「大行」),還指出與謠傳有異,它們的全體員工均「如常開工」……。
特大天災為日本經濟帶來重大損耗,勢所不免,但日本的政經制度仍有效地運作,政府擬徵收暫時性的「重建稅」亦未受苦不堪言的人民反對,日本似有「一地受災全國支援」的傳統,均是不容忽視的事實;加上災後重建初步估計要投入一千八百億(美元.下同),對短期經濟增長只見其利,經濟出現V型反彈可能性高(與建築行業有關企業的利潤應被看好),因此,對環球股市急瀉,日本天災也許只是藉口,其實另有原因;而此原因除西方國家未脫經濟困境外,很可能是西方資本家和投機者對中國經濟短期前景看得不若過往樂觀!
一、
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葉日本經濟一枝獨秀,日本製造的耐用及非耐用物品充斥世界消費市場,日本樓價狂飆,東京「皇城」物業市值超逾紐約曼赫頓,英美學者尤其是企管專家與媒介評論員,紛紛撰文表揚並要求工商界學習其企業管理及經營手法之際,日本經濟已成強弩之末,開始步入漫長的衰退循環。這種情況現在可能發生在中國身上。近十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大幅增長、外貿順差驚人、外資紛紛湧入找尋投資機會(包括坐待人民幣升值);年年有雙位數字增長,中國經濟真的興旺得不得了,於是又有一批西方論者爭相為文,指出計劃經濟確是經濟增長的利器,西方經濟久沉不起,皆因缺乏全面規劃任由無形之手亂搞所致(這種說法當然站不住腳,以無形之手絕對「利潤導向」從來不會「亂搞」);可是,就在「經濟發展學中國」這句口號快將提出的時候,揭露中國經濟在繁榮興盛表象下百孔千瘡的文章已相繼出籠,二月二十三日本欄所寫只及西方商界去年對中國國企巧取豪奪的「微言」,今年來的分析已觸及中國經濟的肌理,從數據和「政情」判斷中國經濟已有由盛而衰的迹象,換句話說,不按市場規律辦事、以強有力的有形之手指導經濟的缺失,已逐步在市場上反映或形成「隱患」。
中國經濟(GDP)增幅驕人,而溫家寶總理每年所作的增長預測,不是全中便是「雖不中亦不遠」,這種情況在私營部門遠遠大於公營部門的市場,是不可思議的,然而,對於掌握全國經濟命脈的總理和發改委,這則完全可能;比方說,國家決定大搞城市化,把農民變成都市人,確定現代化的徵象,可是,當政府決定要在特定時間內遷移定額農村人口時,為了配合國家的計劃,各地方政府便大興土木建大廈闢新城。迄去年底,新落成的物業(以住宅為主)共四十億平方公尺(約合四百三十億平方尺),然而,有供應便有需求,只是經濟學家的「理想」(賽伊定律:「供應創造需求」〔Say's Law: 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實際上不一定可行(尤其是在次貨充斥的市場),內地的物業便是有供應而無法創造需求的典型例子(人均收入落於樓價漲幅之後令需求遠遠追不上供應);從外國冷熱傳媒的報道,十室九空的大廈群比比皆是,而「空城」更非罕見,計劃為一百五十萬居民興建的新城只住了不足二萬人,而且這還不是孤例。物業空置率高的原因,除樓價一般人無法負擔之外,還有供水供電以至公共交通未能配套的問題……。這些建築物也許要在很久之後(屆時的舊樓也許已不適宜居住)才能回本,但這並不重要,因為那主要是國企(國家)的投資,而政府久不久便可若無其事地(也許會把若干失勢官僚拉下台以平民憤)撇賬;顯而易見,大事建設不但成為GDP達標的不可或缺一環,而且在興建過程中「有關人等」(除了被迫遷戶)均大發其財,真是皆大歡喜。
大事興建高速列車可能是另一個經濟資源大浪費的例子。中國近年在鐵路上的投資達七千五百億,其中用於高速列車的為三千九百五十億。如此大規模的「築路」,當然是經濟規劃的一部分,可是,同樣基於市場需求追不上的問題,月初《財經周刊》的特稿指出鐵道部因此負下巨債(至二○二○年可能達總資產百分之七十),因票價太高導致需求不足加上利息支出,在未來二十年高速列車可能是「虧本經營」;但令人擔憂不已的是,為了達標,不少路軌都「重量不重質」,由於高質煤灰(High quality fly ash,從煤發電廠煙囪收集的煙灰,質量等同火山灰,以之混和於水泥碎石中可起特強的黏合作用)供應趕不上突然大增的需求(過去五年平均每年建成一千五百公里的軌道,今年的目標為四千五百公里),即使收購全球的煤灰,亦無法滿足其需求,結果出現不合格不耐用的軌道,不足為奇。這種現象令若干專家認為未來五年內高速列車出現重大事故的可能性甚高。
中國實行的是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資本主義」,「中國特色」是信貸高速膨脹、資金成本偏低、為追求達標忽略風險計算、按照國家計劃而非市場需求投資和大規模(集團性)詐騙及貪污;在這種環境下,資本主義只是表面風光。
二、
中國經濟表象一片興旺,正中國際投機家下懷,○八年九月雷曼兄弟倒閉引發「金融海嘯」,迫使西方國家加強對投機活動的監督,這令不少在法律邊緣游走的投機者「買棹東來」,在香港和內地建立據點,趁仍然歡迎外商、有關條例未周密及監管比較寬鬆的環境,大肆進行投機活動,這是香港與內地股市日趨活躍的一項不可忽視的因素。
可是,今年以來,質疑內地經濟發展是否「表裏如一」的評論漸多,為中國計劃經濟有效辯護者雖然清晰可聞,但懷疑派似佔上風,而這一派言論的代表作為今年二月出版的《紅色資本主義——建築在脆弱金融基礎上的非凡崛興》(原名見二月二十三日本欄),這本統計數字充塞字裏行間行文枯燥乏味的書,明確地指出「紅色資本主義」與西方資本主義的差異;比如,中國包容市場經濟,目的只在鞏固執政者的權位,而不僅黨的政治性決策缺乏透明度,國企(SOEs)的商業性決策外人包括小股東亦無由得知。作者們還以大量例子「證實」利率由「黨中央」而非市場決定,令債務市場(debt market)失去衡定風險的功能;由於國家是控制性大股東(今年人大委員長在其工作報告中還特別提出「不搞私有化」的政策主張,這意味國家擁有控制性股權的地位不變),公司即使已上市,其資產其盈利以至經營方向等亦非市場而是國家利益原因,而國家許多時為了政治理由犧牲小股東的利益。換句話說,經濟資源配置以至經濟發展動力,都有待黨的指示。這種有違自由市場原則的運作,正是造成上舉物業及鐵路發展失衡的原因。《紅色資本主義》對內地銀行(表面穩固實質脆弱)的運作亦有中肯的看法……。「金融海潚」雖重創西方金融結構,但金融業在一輪淘汰後很快立定腳跟,本書指出這皆拜美國政治制度高度透明及有效率之賜;他們擔心金融風暴一旦在內地出現,政府無法以經濟原則回應,而這不僅對中國且會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大衝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